很多买过羽绒被的消费者可能都有这样的疑问:为什么明明标的是100%白鹅绒,可是凑近一看,里面却有些深色的毛绒。这是杂质吗?是不是质量问题?并且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在一些羽绒服上面,比如好好的布料忽然就有了一丝“污迹”,让人不由得怀疑自己买到了仿品。但实际上,它们并不是杂质或脏东西,对羽绒的品质也没有影响。而在羽绒行业里,大家叫这个为“异色绒”。
不过,它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?什么是异色绒?在 GB/T 17685-2016《羽绒羽毛》国家标准中,对异色绒的定义是:白鹅、白鸭毛绒中的有色毛绒(包括深黄色毛绒)。通俗点说,就是白色的绒朵里,混杂了黑、灰或深黄等颜色的毛绒。只是它们往往不全然深色。在 GSB 16-2763《羽绒羽毛标准样照》例举的照片中,异色绒的绒核呈现白色,绒丝却是灰色的。还有些羽毛绒,只有部分是灰色的,甚至只有一个灰点,但它能透过浅色面料,可以看清灰头或黑点,所以这种毛绒也应归入异色绒。问题是,异色绒是不可避免的。它们一般是鹅鸭在生长过程中,自然形成的,就好像猫狗身上长着不同斑纹的绒毛。而且这些白色的水禽品种,不少都是杂交而来,其祖辈不乏灰鸭、灰鹅和灰雁,自然也会呈现些遗传迹象。另外在加工过程中,设备里不免会同时留下灰色或白色的毛绒,使羽绒制品在填充时出现微量的串色。
羽绒的好坏不在于颜色,虽然羽绒会因为颜色而出现价格上的差异,但是羽绒的好坏并不在于颜色。羽绒的保暖性,关键在于绒毛的内部结构,以及纤维的长度、弹性和密度等。通常我们在市场上见到的羽绒制品,凡是深色面料的大都以灰色羽绒填充,而浅色面料的则多用白色羽绒填充。这么做,也仅仅是为了配色美观。原因是灰色羽绒的颜色并不统一,于是透出面料的颜色会显得斑驳不清。特别是近年来,羽绒服愈发向轻型发展,选用的面料随之越来越薄,也就更容易透出羽绒的颜色了。因此在市场上,对纯白的羽绒有着庞大的需求,而普白和纯白之分,便油然而生。不过它们无论再怎么白,异色绒依然存在。普白的羽绒,异色绒的含量遵循着标准的要求,一般控制在1%以内;至于纯白的羽绒,则是由生产商家之间协定,把异色绒的含量控制在0.5%,甚至0.1%以内。
然而从普白和纯白,看似只是小小的数值变动,却只能通过人工或机器挑拣,其实成本是非常高的,还会造成一些浪费羽绒多白才算白?按 GB/T 10288-2016《羽绒羽毛检验方法》,对异色毛绒采用了目测法。首先经过初步分拣,分离出陆禽毛、长毛片、大毛片、杂质、水禽羽毛、水禽损伤毛以及“绒子 + 绒丝 + 羽丝”混合物,一共七种成分。然后将各成分中的异色毛绒(含绒子、绒丝、羽丝、水禽羽毛、水禽损伤毛、陆禽毛及其损伤毛、丝)一并拣出,并进行称重,最终计算出其占总质量的比值。
但问题是,羽绒的颜色得要多浅才能算得上“白”呢?有没有什么标准来衡量它?国际羽绒羽毛局(IDFB)测试规则中,便有着将羽毛分为白色和深色两类的“black tip”测试。一些浅灰色、浅黄色的羽绒,或者带着小暗斑的白色羽绒,它们很难直接地被归类为白色或深色。这时候,就可以使用“JIS-L-0805《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》”来进行判断。
如4-5级判为“白色”,1-3级判为“深色”。而3-4级及4级判为临界色,可以将这类羽毛绒放入羽绒制品中,视外观效果来最终判定颜色的类别。
在这里,日标灰色卡与国标 GB/T 251-2008《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》基本一致。异色绒的鉴别要求逐步降低,中国羽绒标准的修订过程中,异色绒的含量要求随着时代发展,其实在逐步降低。甚至在2016年修订 GB/T 17685《羽绒羽毛》标准时,淡化了羽绒颜色的概念,不再将“异色毛绒”作为必检项目。其后实施的 GB/T 14272-2021《羽绒服装》标准中,羽绒种类的标注只分“鸭”和“鹅”,而不分“灰”和“白”了!
而异色毛绒一项,则仅考核明示为白鸭/鹅绒的羽绒服产品,且含量≤1.0%。也就是说,该标准也不再将“异色毛绒”作为必检项目。
至于最新的四项羽绒寝具新标准,由于引用了 GB/T 17685《羽绒羽毛》的规定,因此也取消了异色绒的判定。
而现有的欧美、澳大利亚和台湾的羽绒标准中,均无异色绒含量考核要求。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使用羽绒制品的历史更久,懂得异色毛绒是天然而成,对异色绒有更高的包容度。
来源:中国羽绒金网